也許對一個人的評價,與他共事多年的人最有感觸。
“你覺得余副總這個人怎么樣?最近都在忙啥?”
“經??吹皆诩影喟??!?/p>
“對生產現場所列的情況細節了如指掌,甚至比車間一線的很多人都清楚?!?/p>
這些都是普通職工對余澤民,這位上飛公司副總經理的真實感覺。對飛機熟,對技術熟,懂基層職工,忙碌在業務工作的最前線,28 年的時光,余澤民敢闖敢拼。
入行之初,他選擇了上海
北京、上海、南京,他選擇了上海,隨后的事實證明,這條路,他選對了。
1987 年,尚處于一些計劃體制下的中國,由于分配名額的原因,從南昌航空工業學院(現南昌航空大學)畢業的余澤民無法回到湖南自己的家鄉。對著三座城市的名額,他的選擇是進入上海飛機制造廠(現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)。
飛機,從來就是一個神圣的東西?!白畛鯇︼w機的印象還是來源于電影中?!彪m然大學選擇的是機械制造工藝與設備專業,但余澤民對飛機的知識還是一個懵懂狀態,直至來到當時廠里的十八車間(原模具車間)。
“當時正進行麥道項目,我是模具車間的工藝員。自己大學的專業也與模具機械加工有關,那時到了車間里,工藝的任務就多了些?!被A在大學打下,但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提高,靠的是工作實踐。模具設計、模具工藝、刀具工藝,這些與飛機制造聯系緊密的東西,余澤民一點點深入學習掌握?!爱敃r經驗不是特別豐富,我們編寫的工藝文件,由老師傅在邊上審核簽字把關?!睆牡谝荒赀@樣的實習期開始,到逐漸熟練,工藝的崗位,余澤民一干就是四年,技術經驗的積累,從那時開始。
之后,余澤民到企業管理辦公室工作過一段時間,從事定置管理方面的工作。懂基層的人再去干一些基礎管理,他的實戰經驗進一步深厚。
很多年后回想過來,這是一筆原始財富。
重回車間,一做就是15 年
翻開余澤民的職業履歷,他在模具車間、鈑金車間、工裝制造車間、飛機部裝車間都有過負責人的經歷。從1995年開始擔任模具車間副主任,到2010 年不再擔任飛機部裝車間主任,這15 年的“車間主任”生涯,造就的是一段創業奮斗之旅。
“當時廠里也想提一批年輕干部,而我在十八車間干過多年,就回到車間做了車間副主任?!睂I回歸,沒想到這一回歸,他就與車間結下了不解之緣。那時很多人因為麥道項目的下馬,迫于生計而跳槽了,但余澤民卻還留了下來。
“當時我們這個車間是全廠效益最好的車間,我們管理得還不錯,還承擔了很多民品任務?!闭劦疆敃r的留,余澤民似乎又回到了當年的情形,“當時自己工作也比較忙,節奏比較快,每天都加班,工作充實了以后也沒空去多關注這些事?!钡鎸χ珡S的“跳槽”大勢,余澤民也曾思索過這個問題:“看著和自己一起工作的車間工人,我想如果我一走,這個車間肯定就垮了,因為當時車間的生產經營是我在管?!边@是一種責任,也是一種擔當,車間主任,不能走。
只有信念不能生存,型號項目的暫時缺失,無法阻擋住余澤民帶領大家前進的步伐,轉戰其他產品,是他開拓出來的一條路。上海高架橋減震器、鋁合金型材拉伸模、南匯體育場球形金屬幕墻、洪都出口埃及的K8I 項目……沒活干了,自己找活干,需要帶頭人的創新開拓精神?!凹夹g出身,學過管理,干過生產以后,對很多領域都能懂?!庇酀擅裾勂鸬谝淮闻c外面公司談項目,仍然記憶深刻,“大家都是用技術語言來交流,都是用圖紙來交流,交流的核心就是周期和價格?!表椖恐芷诤蛢r格,討論這兩樣東西,靠的是深厚的技術功底。
“2005 年的時候,我從鈑金制造車間又回調到工裝制造車間,那個時候也是ARJ21 新支線項目開始的時候?,F在飛機部裝車間存放的大多數工裝,也是我那個時候主持造的?!?/p>
“2007 年到2009 年,通過社招、轉崗、技校招等,飛機部裝車間新增了300 多人,技能水平參差不齊,車間的氛圍也不太好,有‘吃大鍋飯’的思想。當時我就給大家搭平臺,給大家創造鍛煉挑戰的機會,營造比學趕超的氣氛,”跑業務,管生產,搞技術,創氛圍,余澤民一樣也不缺少。
15 年的車間管理經驗,淬煉出了一位優秀的管理人才。
走向領導,從新領域開始
“每一次轉崗,都是一次挑戰,一次機會?!庇酀擅裾f道。2010 年,余澤民擔任上飛公司副總經理,從事公司戰略規劃、條件能力建設和行政保衛等方面的管理工作。從型號項目到工程與后勤轉變,從中層干部到公司領導轉變,跨度不可謂不大。但余澤民說的是一句話,“管理理念和思想萬變不離其宗,自己是邊學邊干?!?/p>
浦東國際機場南側,曾經遍地的農田和蘆葦蕩褪去大半,取而代之的是一片“巨無霸廠房”,這里是東海之濱的中國商飛公司總裝制造中心浦東基地。如今的基地已經初具規模,總裝制造IPT 團隊正在飛機部裝車間進行著C919 大型客機首架機的總裝工作。而回想當年,這里傾注了余澤民的多少熱血。
“要學習這一領域的圖紙語言,了解這一領域的管理方法,‘游戲規則’也是從頭開始?!?轉變,讓余澤民學得更多。從總裝制造中心浦東基地大客研制項目打下第一根樁起,余澤民洪亮的嗓門就在工地上響起來。早春時節,春寒料峭,暴雨肆虐,工地上一片泥濘。余澤民穿著膠靴高一腳、低一腳地走在工地上,叮囑精心施工,在確保質量、安全的前提下,抓好施工進度。
占地約4000 畝的這片灘涂,第一次踏上,建設者們也有些驚嘆。地質松軟,施工難度很大,廠房建設技術難關重重,但任務必須完成。余澤民與公司發展規劃部、設施保障部、浦東基地現場指揮部等部門一起,發揮專業骨干的作用,廠房建設和關鍵設備采購、安裝都倒排計劃,項目立項、報批報建、招投標、工藝準備以及建設實施等關鍵工作都環環緊扣。及時向中國商飛公司匯報、溝通,對國家主管機關、上
海市、浦東新區以及祝橋鎮等政府部門進行主動協調、跟蹤,東海之濱的這片土地上,留下的是奮斗的足印。
管條件能力建設的“大局”,同時也關注職工“吃住行”的“小節”,余澤民知道,這是關系到每個職工切身利益的事情,是一副搞不好就要被人在背后指責的擔子。
“讓職工從無選擇到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,讓大家感覺吃得好一點,才能更好投入工作?!备纳苹锸?,余澤民積極讓公司職工都參與進來,由一個老食堂到新食堂的擴建,從盒飯套餐到零點多樣選擇,就餐環境的改變,有目共睹。
而對于“出行”,余澤民的思路是積極對班車線路進行優化,特別對開通上海大學這條線路記憶尤深?!暗谝粋€月開通了一輛車,第二個月兩輛,第三個月三輛,很多新來的大學生都選擇在那邊租房,那邊生活條件不錯?!?/p>
談及限價房事宜,余澤民更是說了許多故事,如何與上海市政府協商,如何為公司職工多爭取些,如何讓身邊的大家對臨港地區的發展、浦東的建設、型號的研制有信心……
回歸生產,管理更勝往昔
轉了一圈又回來了,變的是職位,不變的是其解決問題的那顆心。
如今的余澤民,又面對著型號生產業務,忙現場,抓生產,但他已經不是當年的車間主任,而是一位公司領導。在他的領導下,ARJ21 新支線飛機現場生產也有了另一番景象。
“抓生產就是抓配套,這是上戰場的帶子彈問題?!鄙钪O生產之道,余澤民抓住了這一現場核心問題,但怎么抓,這是手段問題,“很多東西不能發到現場,到貨了入不了庫,這是入庫檢驗出了問題,不入庫也就沒法用?!庇酀擅竦臍⑹诛凳侨龔埍砀?,有表格就有行動。未到貨的由采購與供應商管理部落實跟蹤,主抓何時到貨;到庫未入庫的由質量管理部牽頭落實,明晰入不了庫的原因;另加已到貨的狀態表
格,配套情況與生產進度越來越清晰。而生產現場職工們口中常說的“拉條掛賬”,則又是余澤民主抓起來的一項生產管理方法。 給所有生產現場的瓶頸問題、老大難問題都用拉條掛賬的形式進行明確,“這個方式的特點是責任分級,車間、管理部門、公司三級責任?!庇酀擅袼f的分級,既避免了責任“一刀切”,又加速了問題的實際解決。而這之后對責任部門、責任人、問題情況的各項動態跟蹤,抓住的則是一個落實問題。
“有時候各種情況梳理下來,就是幾小時,下班后開始的會,一下子就開到晚上9 點鐘了?!眳⑴c現場早晚例會的職工這么描述2014 年105 架與106 架飛機生產時候的情形,直擊問題要害,一項項理清,拉條掛賬的作用得以體現。
在飛機進入總裝階段后,余澤民組織現場職工開展各類勞動競賽活動,帶領著干部職工蹲守一線??傃b車間及附近停機坪的燈光下,常常能看到余澤民和團隊人員解決協調問題的身影。
106 架機珠海航展之前的19 天時間,是余澤民在2014年難忘的時刻,與現場職工連軸奮戰,就連節日,現場都未嘗休息。有人曾提議在國慶節時給大家放三天假,余澤民是這么說的:“放三天假,一定完不成任務;不放三天假,還能拼一拼?!彼麑ιa太了解了,沒有胸中的把握,這樣的話,說不出來。
試驗試飛的沖刺階段,余澤民抽調車間精兵強將,組成專項攻關團隊,保障完成了104 架機北美自然結冰試飛及環球飛行、103 架機全機排液、105 架機RVSM 飛行等保障工作。飛機白天飛,晚上排故,這幕后的工作,余澤民體會的到。
2014 年12 月30 日,中國民用航空局向中國商飛公司頒發ARJ21-700 飛機型號合格證,而取證之后,對上飛公司而言,還是一條繼續優化及批生產取證的道路?!帮w機研制階段以上飛院為主,批生產的主戰場則在上飛公司?!庇酀擅袂宄@里面的關系,而提高效率及產品質量,則是這里的核心。
該怎么抓?
余澤民留下了一句話,“抓好生產組織、質量、配套這三大體系。